揚優秀傳統文化,只有將各式各樣的文化資源的歷史與人們當今的生活相關聯,這些文化資源才能夠被激活。 一座城市如同一個人,必須要有區別于其它城市的自身特色和文化印記,才能被世人銘記。文化作為特色小鎮的精神原色,更需要在“特”字上凸顯出來。比如塞北的小鎮和江南的小鎮,無論在地理、人文、歷史還是文化上,都應該有鮮明的特色呈現。傳統文化與城市建設互為表里:不同的民俗習慣、文化積淀,為城市勾勒出文化風貌與獨特氛圍;同時,城市建設的頂層設計也能夠煥發出傳統文化在當代的價值和勃勃生機。首都文化智庫將推出系列稿件,探討在特色小鎮建設中,如何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特色小鎮一定需要“旅游和產業雙輪驅動”嗎?
現在特色小鎮建設在旅游方面做的比較多,而對產業的關注則明顯不足。有一些名義上叫產業的,本質上還是旅游。比如健康養生、會議培訓、婚紗攝影、手工藝品生產和體驗之類的,從產業分類的角度來看,都屬于大旅游產業或者叫“旅游+”產業的范圍,屬于旅游業的衍生或配套服務。
廣義的講,旅游以及與之相關的健康養生、會議培訓、民俗工藝品等也都是一種產業,但它們主要是“富民產業”,老百姓、開發商、鄉鎮政府可以從中賺到錢,對國家的經濟競爭力貢獻不大,與金融、制造、物流、科教等不可同日而語。
產業和旅游真正融合發展得比較好的案例,國外也有,比如丹麥的比隆鎮,這里是世界第五大玩具廠商樂高公司的總部所在地,它的主導產業本來是玩具設計和制造,但后來政府和樂高公司聯合開發了樂高樂園項目,建了樂高微縮景觀和游樂園,很受游客歡迎,現在已經成為歐洲著名的游樂目的地。這算是產業和旅游雙輪驅動了。但這種案例并不多,樂高公司的產品——玩具跟旅游休閑還算是相關性很高的,所以才能成功。
在大多數情況下,旅游和產業發展更多的是存在沖突而不是融合。比如,美國的格林尼治對沖基金小鎮。這里聚集了數百家掌握幾十億乃至上百億美元的基金,咖啡館里喝咖啡的大都是年薪百萬美元以上基金交易員。小鎮的設施主要就是辦公樓和住宅,以及一些高端生活配套,沒有什么可旅游的。高收入的小鎮居民對安全的要求非??量?,警察和攝像頭都很多,物價水平比大城市還要貴很多,因此這個小鎮既不歡迎游客,游客也不會有興趣跑到格林尼治去住宿消費。
愿意離開大城市到小鎮工作居住的金融、科技、管理方面的高級人才,一般都不會喜歡小鎮變得鬧哄哄的,更不會喜歡每天來一群陌生人對著自己家房子拍照。像Sinfin這種地方,一臺Trent900航空發動機就要賣3000萬美元,而且這個產業還涉及到技術秘密和安全生產,小鎮的管理方當然不會再去想如何從旅游上賺點錢,而是希望陌生游客越少越好。